初审编辑:徐德波
责任编辑:刘进
大众网记者 徐嘉辉 东明报道
在菏泽市东明县王菜园村有这样一种鼓舞:表演时,舞者时而后撤各自敲击,时而聚集斗鼓震天,还伴有声声长号,像极了群羊鸣叫——这就是黄河岸边的非遗:羊抵头鼓舞。
据考证,羊抵头鼓舞发源于战国时期,是一种古代军队中流行的鼓乐,属于山西盘鼓的一个支派,因舞蹈气势刚劲、雄壮,动作似羊抵头而得名。
在发展演变过程中,表演者将舞蹈、武术、器乐演奏等融为一体,使羊抵头鼓舞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,兼具观赏性和娱乐性。羊抵头鼓舞的舞蹈动作很像两只公羊互相抵抗,在艺术风格上近于原始、粗放,呈现出朴拙而生动的特色。其中,传统的“跃起四鼓撞”“对脸弓箭步”“抛接鼓槌”及“五步四翻”等动作,以粗中见细、俗中见雅而见长。
羊抵头鼓舞的演奏乐器主要为大鼓,另外有尖子号、铙、镲和锣等打击乐器。表演时,舞者将鼓斜挎左肩置腰腹部,用双鼓槌击奏,右手在前,高扬击打,左手在后,轻敲鼓面,击鼓方式有“击鼓面”“击鼓边”“击鼓框”等几种,鼓点节奏复杂多样。因鼓大而沉重,所以舞者身架较低,多采用“弓步”,步法多为前后移动,进退步伐沉稳,落脚生根,蹬脚扬尘,四鼓相接,似公羊相抵。表演至高潮时,4人同时跃起,空中相对抛接鼓槌,旋转击打,气势威猛雄壮。当几十面大鼓及铜质乐器在一起演奏时,远听像惊雷,近听如万炮轰鸣,气势十分宏大,有一种催人奋进、震撼人心的感染力。
羊抵头鼓舞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原始的鼓曲舞蹈,也是民间舞蹈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,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。2009年,羊抵头鼓舞获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初审编辑:徐德波
责任编辑:刘进